近期,广州、深圳、佛山等地陆续出现新冠肺炎本地疫情,放大了市民想尽快检测核酸、接种疫苗的心理,不法分子也不甘寂寞,利用疫情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,侵害消费者利益。肇庆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:要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,注意银行卡使用安全,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,保卫好“钱袋子”。
疫情以来
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的还有
还有几个主要诈骗手法
需要大家注意
诈骗者会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,利用疫情贷款诈骗。随着疫情蔓延,部分老百姓收入减少,资金紧张,一些诈骗团伙开始趁火打劫。不法分子通过电话、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“额度高、利息低、无抵押、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”的虚假信息,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,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、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。
诈骗者宣称,“疫情期间也有高回报”。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,通过网络聊天室、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、指导买卖股票、期货等,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。针对公众居家防疫、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,借助“区块链”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,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、防护服工厂,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,并许诺高额回报,实际上这些都是虚假诈骗信息,专门用来骗取受害人钱财。
诈骗者会利用“退改签”进行诈骗。他们打着“受疫情影响取消,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”的口号,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受害人信息,如航班号、高铁号、酒店预订信息、旅行社合同信息等,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“退改签”短信,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,按其提示操作,提供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将卡内余额转走。
在网络平台以“采购防护物资”“献爱心”等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,诱骗消费者转账,使消费者账户资金受损。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以售卖口罩等防护物资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,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“拉黑”,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,导致消费者财产受损。此外,也有不法分子假冒慈善机构或爱心人士,利用公众同情心,通过微信、QQ等社交平台以“献爱心捐款”等名义,向消费者发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“献爱心”的虚假捐款信息,消费者信以为真后,一旦转账,就造成账户资金受损。
正规的金融机构,不会通过微信、QQ等社交软件联系借贷人,沟通办理借贷业务。在放款前不会巧立名目来收取借贷人任何费用,只要是在网上预先交费的贷款业务,一律不要轻信和办理。
投资理财应当牢记“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”,拒绝高息诱惑。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,切勿存在“天上掉馅饼”的侥幸心理。
个人信息应当加强保护,在在收到“退改签”类的信息后,应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查询确认,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;遇到索要个人信息、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等情况时,切勿盲目听信,切勿向他人透漏上述个人敏感信息。
爱心捐赠应当认准正规渠道,拒绝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非法敛财。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,相关信息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。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的名称是否一致,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,避免上当受骗。
来源:综合自中国新闻网、央视新闻、经济日报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、平安肇庆